王家桥地名的由来与变迁牛人配资
说起王家桥这个地名,它的故事要从百年前说起。在旧地图上,这里原本标注的是王家屯,而东纬路南侧则被称为薛家屯。不知何时起,王家桥这个名字渐渐取代了旧称,想必与附近的一座桥梁有关。最有可能的,就是东纬路上横跨河道的那座桥。
这条河道的来历可不简单。它发源于机场附近的大水泡子,蜿蜒流向大连湾。老一辈人都记得,河水曾经臭气熏天,但这反而成了孩子们的财源——河底生长着成团的红色线虫,是热带鱼和金鱼最爱的食物,不少人都靠挖这些鱼虫卖钱补贴家用。
展开剩余75%如今,王家桥所指的范围已经扩大,涵盖了原来的王家屯和薛家屯(现在的顺发小区一带)。说到这片区域的水系,在明清时期,周水子机场所在的位置其实是一片低洼沼泽。雨水年复一年在此积聚,滋生了大量蚊虫,常年散发着难闻的气味,当地人干脆叫它臭水河。
转机出现在1920年代。当时日本殖民者在榆山脚下兴建水泥厂,为了改善周边环境(也为了工厂的冷却水排放),他们开凿了一条通往大海的水道。这条水道经过王家桥、周家街,最终在东海头入海。有趣的是,当局取周与臭谐音,将臭水河改名为周水河,这片区域也因此得名周水子。
大连以桥命名的地点确实不少牛人配资,像北岗桥、胜利桥、港湾桥等都很有名。但在60年代的卫星图上,王家桥一带还主要是平房舍,东纬路北侧是居民区,南侧则是工厂林立的工业区。这里聚集了橡塑机厂、液力机械厂、二轧钢厂等企业,养活了大批工人家庭。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大连纺织厂,以至于附近的周家街都被人们习惯性地称为大纺——这个称呼至今仍在老辈人口中流传。
这一带的居民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初。当时朝廷从山东登州、莱州等地招募汉人前来屯边。到康熙年间,这些移民被编入汉三旗,其中甘井子一带属于镶黄旗。王家桥的王姓、金家街的金姓、周水子的周姓,都是那时从山东迁来的。他们的后代在这里繁衍生息了十几代,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恢复汉族身份。
如今的王家桥居民,既有当年工厂职工的后代,也有随着商品房开发搬来的新住户。东纬路以北是原来的王家屯,以南是薛家屯(现顺发小区),再往东的周水屯则延伸至东北名苑一带。曾经的地标周家砣子如今被西南路一分为二,只留下这个带着地形特征的老地名。
时光流转,90年代地图上的那些工厂——纺织厂、保温瓶厂、玻璃制品厂——都已退出历史舞台。那个机器轰鸣的工业大连,养育了一代产业工人;而新时代的就业机会,变成了快递、代驾、外卖这些新兴行业。
王家桥的舞厅、二轧钢的俱乐部、大纺的电影院,这些曾经给工人们带来欢乐的场所,如今都变成了住宅小区。只有少数工厂如橡塑机厂还在坚持,而液力机械厂的场地早已荒草丛生,等待开发。一代人的记忆,就这样随着城市变迁渐渐淡去,但那些关于王家桥的故事,依然在老街坊们的茶余饭后流传着。
(注:文中关于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表述可能存在不准确之处,实际情况请以最新政策为准。)
发布于:天津市广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