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行山下的铁姑娘传奇:郭凤莲与大寨村的脱贫故事华夏理财
在1960年代的山西太行山区,一个名叫郭凤莲的年轻姑娘用自己坚韧的双手,带领大寨村从贫困中崛起,创造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生动典范。如今几十年过去,这位传奇女性与大寨村之间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?她如今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?
藏在深山中的大寨村位于晋中市昔阳县,坐落在海拔千米的太行山深处。这个被群山环抱的小村庄交通闭塞,村民出山都要费尽周折,经济发展更是举步维艰。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环境中,却顽强地生活着220多户、500多位村民。
展开剩余81%五六十年代,全国普遍遭受旱涝灾害,山西也未能幸免。即便在风调雨顺的年景,大寨村的收成也仅能勉强糊口,遇到灾年更是雪上加霜。1963年8月,一场持续七天七夜的暴雨让大寨村陷入绝境。洪水冲毁了村民们世代开垦的良田,庄稼全部被淹。面对满目疮痍的家园,有人选择离开,更多人则加入了以陈永贵书记为首的生产自救队伍。在这支队伍中,17岁的郭凤莲表现尤为突出。
1947年出生的郭凤莲当时还是个花季少女。村干部考虑到她年纪小又是女孩,想给她安排轻松些的活计。但这个倔强的姑娘偏要和男人们一较高下,专挑最苦最累的活干。常常忙得顾不上吃饭,双手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也从不叫苦。经过艰苦磨练,她甚至能挑起几十公斤的重担,让许多男村民都自愧不如。
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斗,1964年秋收时,大寨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丰收。村民们喜笑颜开,对未来充满希望。这个山村的逆袭故事很快传遍全国,郭凤莲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,农业学大寨的口号响彻大江南北。
1973年,表现突出的陈永贵被调往更重要的工作岗位。临行前,他将村主任的重担交给了郭凤莲。这位年轻的女干部带领村民虚心向农业专家请教种植技术。到1980年代,大寨村粮食亩产突破700斤,吸引了全国各地前来取经的人们,成为农业发展的标杆。
就在大寨村蒸蒸日上之际,郭凤莲也被调往新的工作岗位。失去这位铁姑娘的领导后,大寨村的发展逐渐停滞,甚至出现了农业不学大寨的声音。
1991年,正在新岗位大展身手的郭凤莲突然接到调令,要她重返大寨村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。听到这个消息,她毫不犹豫地踏上了返乡之路。村民们得知铁姑娘要回来,个个欢欣鼓舞,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。
回到大寨村的郭凤莲立即展开实地调研。她发现村民们虽然温饱无忧,但生活水平不高。如何带领大家致富?发展什么产业?怎样解决老人养老和孩子教育问题?这些难题摆在了她面前。
经过深思熟虑,郭凤莲决定摸着石头过河,向发达地区学习改革经验。她专程前往上海等大城市考察,回来后决心带领大寨村重振雄风。令人感动的是,村民们对这位老书记的改革方案全力支持,展现出对她的深厚信任。
郭凤莲充分利用大寨村地广人稀的优势,大力招商引资。很快,面粉厂、水泥厂、纺织厂等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。村民们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,收入稳定增长,生活水平显著提高。
在解决温饱问题后,郭凤莲又瞄准了精神文化建设。她依托太行山优美的自然风光发展旅游业,既丰富了村民生活,又开辟了新的收入来源。同时,她建立了完善的养老和教育保障体系,为老人发放养老金,为大学生提供助学金,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,幼有所教。
进入21世纪,郭凤莲带领已经脱贫的大寨村开始帮扶周边乡镇。2016年,她提出的先富带后富帮扶计划得到上级支持。如今已75岁高龄的郭凤莲依然活跃在工作一线,身兼大寨村党支部书记和经济开发公司董事长。2021年,她第六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,带领村民搭上互联网快车,通过直播带货拓展销路。
在郭凤莲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,大寨村先后荣获中国传统村落和国家森林乡村称号。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如今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,而郭凤莲用毕生心血书写的脱贫故事,仍在激励着更多人为美好生活奋斗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